●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玲玲
“树头雪过梅犹在,地上春回柳未知”。不经意间,春天来了。
春回大地,是伴随着惊蛰节气而来的。惊蛰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,至此,春气萌动,万物勃发,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。
由来
每年3月5日或6日,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二月节,天地万物超出震,震为雷,谓之惊蛰。是蛰虫惊而离开矣。”此前,动物入冬藏伏土中,不饮不食,称为“蛰”,到了惊蛰时节,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,称为“惊蛰”。
春回大地,是雷声最先告知的。传说惊蛰这天,天庭里的雷神击打天鼓,让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在春天的暖阳中慢慢睁开眼睛。此时,蛰虫苏醒,天气转暖,新绿萌发。
晋代诗人陶渊明在《拟古·仲春遘时雨》中写道:
仲春遘时雨,始雷发东隅。
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横舒。
而在我国最早的历法古六历中,“惊蛰”则称为“启蛰”。“启”,意味起始、开始,预示春天的大幕已经拉开,颇为准确、形象。到了西汉太初元年时,汉武帝为了避其父刘启的名讳,就将“启蛰”之“启”改成为“惊”字。惊显动,蛰主静,堪称绝配。一个“惊”字,更生动地体现出春雷惊醒万物的意蕴,从此“惊蛰”便叫开来。
春雷声声,惊醒蛰伏万物。至此,由南至北,如烟似霞的繁花将次第开放在大江南北、阡陌巷头,又一个春天翩然而至。
三候
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,好似季节的交响乐发出了悠远的重音,时光的指针再次移到惊蛰。春天从冰冷的冬季姗姗而来,赋予大地斑斓的色彩,带给人间温暖的气息,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个节气。
惊蛰节气共15天。人们习惯将5天称为“一候”,“三候”为一个节气,可以简洁明了地以一些特殊现象表明节气特点,因此,惊蛰也有“三候”——一候桃始华,二候仓庚(黄鹏)鸣,三候鹰化为鸠。
桃始华。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,于惊蛰之际开始萌发,阳和发生,自此渐盛。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萧纲在《咏初桃》中写道:
初桃丽新采,照地吐其芳。
枝间留紫燕,叶里发轻香。
飞花入露井,交干拂华堂。
若映窗前柳,悬疑红粉妆。
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,除了桃树,杏树也是春天到来的“消息树”,《隋书》中有“瞻榆束耒,望杏开田”的说法。
仓庚鸣。对于惊蛰时节的天气,《诗经》里写道:“春日载阳,有鸣仓庚。”春天的阳光带来和暖之气,黄鹂鸟快乐地鸣叫。仓庚即为黄鹂,黄鹂最早感知春阳之气,嘤其鸣,求其友。《章龟经》有曰:“仓,清也;庚,新也。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,故名。”
鹰化为鸠。鹰,鸷鸟也。节气中的“化”是变回旧形的意思,此时鹰化为鸠,至秋则鸠复化为鹰。有人认为,鹰每年二、三月飞返北方繁殖,已经看不见踪影,此时只有斑鸠飞出来,于是古人认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鹰变化出来的。今人则更多认为这是一种比喻,意为春阳温暖,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性情温柔了。
民俗
桃花红,李花白,黄莺鸣叫燕飞来。惊蛰来了,土壤解冻,春风化雨,气温、地温都在不断升高,大江南北陆续进入忙碌的春耕时节。
自古以来,惊蛰节气在农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因其气候特点,人们将其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。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句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。”
在农忙的同时,许多地方的人们忙里偷闲过惊蛰时节的节日——二月节,那些有趣的民俗活动蕴藏着祖先的智慧,传承了上千年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
烙煎饼。在山东一些地区,人们在惊蛰日要在庭院当中生火炉烙煎饼,原料是五谷杂粮,意为烟熏火燎去除害虫,换来五谷丰登。
吃梨。惊蛰时节,乍暖还寒,气候干燥,容易口干舌燥,滋生疾病。所以,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,以助益脾气,滋润五脏。另外梨和“离”谐音,意为让疾病远离,平安迎春。
蒙鼓皮。古人认为,惊蛰这天,天庭有雷神敲天鼓,人间也要把握这个时机来蒙鼓皮。《周礼》卷四十《挥人》篇上说:“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。”意为万虫生态与四季运行相吻合,人亦应顺应天时行诸事。
驱除虫患。惊蛰惊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,人们多在惊蛰这天,手持燃烧的艾草熏家中四壁,驱赶蛇虫鼠蚁和霉味。
“龙头节”。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后不久便是惊蛰,古人认为,龙是百虫之长,每到大地复苏之际龙率先醒来,继而春雷滚滚、唤醒万物。惊蛰这天,很多地方过“龙头节”,吃食和龙字有关系,拉面名曰“龙须面”,饺子称 “龙耳”,馄饨叫“龙眼”,春饼叫“龙鳞饼”,小米饭叫“龙子饭”。此外,还有舞龙、社火等民俗活动。借着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的好兆头,人们喜气洋洋地迎来了春天,期待着新的一年收获满满。
春雷乍振,处处逢春。一切美好,正在悄然发生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- 上一篇: 2022濮阳快递什么时候恢复
- 下一篇: 拼多多现金大转盘最后0.01钻石怎么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