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既有曲高和寡的“高山流水”,也有下里巴人的“乡间俗调”。这些元素让中国文化拥有了雅俗共赏的魅力。
生活里,人们也会将一些经验总结为朗朗上口、通俗易懂的俗语。而在关于嫁娶的俗语中,有一句“宁娶二度花,不娶遗下人”。那么这句话中的“遗下人”到底指的是什么人呢?
所谓“二度花”
在了解“遗下人”之前,我们先来解释一下“二度花”。所谓“二度”,意为一件事做了第二次,“二度花”,就是指一朵花第二次绽放。
不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,人们总是将女子比喻成“花”,“花”在很多长辈心目中,具有非常美好的寓意,这也是老一辈人总是给女儿起的名字里带“花”的主要原因。
另外在中国古代,“花”更是衍生出了大量美好的词汇,给女儿取名为“花”,更是一种具有文化的表现。
哪怕是到了现代,“花”仍然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,人们将花与浪漫情怀、生活品质等联系在了一起,可以说一提到“花”,很多人更先想到的必然是如同花一样的“女子”。
这“二度花”,便指的是那些离过婚的女子。她们带着失望和满身的伤痕离开上一任丈夫,在茫茫人海中与第二任丈夫相遇,再次带着期望和勇气走进婚姻的殿堂,这不就是“花开二度”吗?
所谓“遗下人”
而后半句中的“遗下人”,“遗下”有“留下、丢下、剩下”等意思,“遗下人”指的是那些被留下的人。“宁娶二度花,不娶遗下人”的整体含义就是宁愿娶一个离过婚的女人,也不娶一个寡妇当妻子。
之所以有这样的俗语出现,与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有着莫大的关联。在封建旧社会,各种社会制度严格地约束着女性,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如男性那样高。
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虽然不是每一个朝代女性的社会地位都很低,但在绝大多数封建王朝统治之下,女性的地位都不高。
当一个女子嫁人后不幸成为寡妇,她是很难再嫁出去的。当然这并非是寡妇们不愿意再嫁,而是她们受到了夫权、封建迷信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,根本无法再嫁。
在中国古代,女子要讲究“三从四德”。其中“三从”指的是:
“未嫁从父、出嫁从夫、夫死从子。”
女子在嫁人之后就变成了丈夫家里的物品,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丈夫的手中。而当丈夫死后,由于家中还有公公婆婆哥哥姐姐等,寡妇们的命运又掌握在这些“亲人”手中,寡妇要做什么都必须经过他们的同意。
如果这些人不点头,寡妇们即便有心嫁人也无法称心如意。相应的,寡妇们也有可能因为这些人的逼迫,或自尽殉节,或被送到自己根本不愿意的地方或者人身边。
除了夫权,封建迷信作怪也是寡妇难以再嫁的一大原因。在中国古代,文化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,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储备,且相当迷信。
他们认为当一个女子死了丈夫,成为寡妇后,如果女子再嫁,就会将丈夫的亡灵招到新任丈夫的家中,闹得家宅不安。
在这种思维方式的作祟下,寡妇就算想要嫁人,愿意娶的人也是寥寥无几。更别提古代人普遍认为女子丧夫是因为她命硬克夫,如此一来寡妇就更没人娶了。
最后就是封建礼教的荼毒了。中国古代的女性受到旧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,对自身的清白和贞洁看得非常重。
这是因为历代 *** 为了宣传封建礼教,以更好地统治民众,会采取为守节的寡妇们立“贞节牌坊”的方式。
当地如果有寡妇可以获得“贞节牌坊”,不仅寡妇亡夫家及娘家,甚至整个村镇都会光耀起来。很多寡妇也是因此,宁可忍受多年孤寂,甚至不惜以死名节,就是为了获得那么一块“贞洁牌坊”。
在这种种旧习俗大山的压迫下,很多女性就算过得日子再苦,也会咬牙坚持下去,实在是令人唏嘘。
等到了晚清-民国过渡时期,先进思想的推广让很多女性觉醒,开始为自己谋福祉。
但同时仍然有很多女性固步自封,她们将自己囿于封建思想的条条框框中,并对尝试接受新思想的新女性大肆谩骂,就像鲁迅先生在《灯下漫笔》中写得那样:
“这时候,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,拿他们去做百姓,——不敢,是拿他们去做牛马,情愿自己寻草吃,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。”
小结
不过不管怎么说,当一个国家需要有所改变时,总有那么一群更先觉醒者,他们传播先进思想,积极寻找救国救民之路。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,为整个国家和民族搏出来一条生路。
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,我们如今才能过上这样相对平等、幸福而美好的生活。
在“妇女能顶半边天”的思想下,女性被禁锢千年的固化思维被一点点改变。如今的女性可以自由恋爱,自主婚姻,这是旧社会女性完全不敢想象的。
当我们在惋惜那些因为封建礼教而饱经痛苦的旧时代女性时,也无比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对女性相当友善的新时代。
- 上一篇: 天王盖地虎 宝塔镇河妖
- 下一篇: 唐白居易琵琶行全篇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