勇毅前行谱新篇,踔厉奋发向未来。
这是1983年1月1日,国旗班第一次在天安门正式执行升旗任务的珍贵镜头。
正是从这一天起,升国旗有了规范化的仪式。
神圣的“祖国第一旗”是如何升起的呢?
第一任国旗班班长董立敢回忆起40年前那一刻,依旧心潮澎湃。
庄严而又隆重的升旗仪式,在几十年前是怎样一番景象?
从只有一名升旗手,到国旗护卫队成立,那些关于升旗仪式背后的故事,你了解多少?
01
由一个人完成的升旗仪式
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,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代国歌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伴奏下徐徐升起。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场升旗仪式。
由于开国大典采用的是电动升旗装置,加之当时又没有专门的升旗手,当时负责旗杆电机养护的陈红年就受命肩负起升降旗的重任。
在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,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都是由陈红年一个人完成的。
1951年国庆节前,由于工作调整,陈红年将这份神圣而又特殊的工作交给了他的同事胡其俊。
没人想到,从1951年国庆节到1977年底,作为天安门广场唯一的升旗手,胡其俊一干就是26年。
02
“国旗班”诞生
1977年底,当时的北京供电局将天安门广场升降旗、下半旗的任务,全部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一师。
然而,即便改由部队执行升降旗任务,只有两名战士参加的升旗全程,却仍然难以称得上是一种仪式。
直到几年后,“国旗班”出现了。
1982年,中共中央决定重新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。随后,北京卫戍区原警卫第二师改编为武警北京总队。
这一年年底,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奉命进驻天安门,接管了天安门广场的勤务工作。
当时五班的战士董立敢和高福新从仪仗大队中得到灵感,决定对升旗仪式进行改革。
1988年的国庆节当天,五班战士在执行升旗任务时,虽然只增加了一名护旗手,但改踢正步的擎旗手和护旗手,却为天安门升旗增添了一分久违的仪式感。
从1983年开始,为了让升降旗时间更加准确、固定,董立敢与高福新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北京天文台查阅日出、日落时间,最后编写出一套全年国旗升降时刻表。
经过五班战士们的不断努力,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变得更具象征意义。每天观看升旗仪式的群众络绎不绝,五班也由此得到一个亲切的称呼——“国旗班”。
03
国旗护卫队成立
1991年4月,一份关于改进天安门广场升降旗仪式的文件经由国务院审批通过,与原来相比,改进后的升降旗人数由3人增加到了36人。
每逢重大节日升旗时,由60人组成的军乐队会跟在国旗护卫队身后,在行进中演奏乐曲《歌唱祖国》,升旗时则演奏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。
1990年6月28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》正式颁布,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由此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。
1992年12月25日,国旗护卫队正式成立。由36人组成的护旗方队一直沿用到了2017年底。
2018年1月1日,武警国旗护卫队转隶解放军仪仗大队。
在新的历史时期,“国旗卫士”始终以最高标准履行着国家使命,让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神州大地。
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共青团中央”(ID:gqtzy2014)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“CCTV国家记忆”(ID:cctvguojiajiyi),北京日报客户端,央视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