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五常被看作“接财神”的日子,为祈求新年财运亨通、大吉大利,部分地区有准备鲤鱼、进寺庙祈福、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我们还需要这样的习俗吗?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”,当我们在谈论接财神时,除了财富本身,我们还在谈论什么?
上海财神庙香火旺
“五日财源五日求,一年心愿一时酬。提防别处迎神早,隔夜匆匆抢路头。”清人蔡云这首竹枝词中描述了众人为担心别家抢先“迎神”而在正月初四就行动的现象。百年过,世事变,但赶早“接财神”的习惯却流传至今。26日,正值农历正月初五,上午6时天未大亮,上海财神庙的香火和人气就已渐旺,道观外停车场甚至路边都已停满私家车。
上海财神庙中香客在点烛火。谢梦圆 摄一大早就驱车赶来的市民金女士是第一次在上海财神庙“接财神”,上香毕,她的眉毛上已挂上露水:“我主要是希望新的一年财源广进,家人身体健康、万事如意。来这里也就是图一个心理安慰和吉利,实际上也知道只有努力拼搏才能获得幸福生活,还是事在人为。”
上海财神庙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唐镇,是中国少有的以“财神庙”命名的规范道观。前身始建于明朝,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,道观于2008年正式命名为上海财神庙并恢复对外开放,道观中两棵300多年的古银杏见证了这段变迁。
上海财神庙正殿。谢梦圆 摄进入山门,大概走150米,就到了财神庙的正殿,殿中威风骑于虎上的,是主供财神赵公明,神像前供桌上摆满了水果等供品,殿左右两侧分别供奉着两位武财神和文财神,神像皆以金色龙纹为背景。殿内香客络绎不绝,虔诚进香,一志愿者在旁教授作辑手势。
正殿门前院落左右两侧各置一香烛台,烛火熠熠,大殿前人气越来越旺。上海财神庙的庄道长告诉记者,上午五点就有香客前来,今年的人气正稳步恢复到最繁盛的状态,预计今日人流量可达万余人,“财神庙大则为国家祈福,希望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,接着就是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、幸福安康。”他认为,“求财”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金钱,还是一种富足的状态,“身体健康、思想进步同样是财富,这个‘财’是无限的,而良好的品质是承载财富的根基,这样的财富必将用到更多正途上去。”
“接财神”习俗的来源
都是正月初五的习俗,“送穷”就是“接财神”吗?
中国民俗学会理事、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赵李娜认为,两者有一定联系,但从来源、生成与表征来看,并非同一习俗:“在北方地区,清代中期以后,平常百姓家在过年前后有一系列习俗仪式,称为‘送穷’,早期可能还与驱鬼等习俗有关。从历史上来说,‘送穷’比‘接财神’早得多。”
早在西汉,著名文学家扬雄就有《逐贫赋》,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有可能是较早的“送穷”习俗的文学表现。“接财神”习俗则是宋元时期经济发达后才出现、到明清时期才慢慢形成系统的。如今可见的最早文献是宋代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对于“财门”的记载。
谢梦圆 摄虽然“送穷”和“接财神”习俗二者起源并不相同,但因寓意相似,在一些区域已有合流的趋势。如陕北地区就有在初五上午“送五穷”,下午迎“五福”的习惯,显示出民众追求富足生活的憧憬向往。
都是“财神”,哪位是真?
其实中国各地民间财神系统庞大繁多,较为人所熟知的“财神”就有赵公明、关羽、范蠡、比干等,还有通常所知的“五路财神”的说法。同样,各地“接财神”风俗也不尽相同。大致来说,北方地区多在正月初二“接财神”,而南方多在正月初四、初五进行。
以上海为例,因地属吴越,“接财神”习俗具有吴俗越韵。学界一般认为吴越地区最早的“财神”是五通神,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五路神或路头神。赵李娜介绍说:“五通神在文献记载中早期是一种淫邪的形象,后来逐渐演变为‘财神’,蕴藏着复杂的民俗心理和曲折的信仰崇拜演化路径。”
明清以来,上海民众及商家大多在正月初四夜就开始进行“接财神”仪式活动,其中典型形式有供奉贡品、祭拜神像等,当然放鞭炮是其必不可少的仪式环节,这一习俗环节至今仍存。当然民众也采取进寺庙祈福祈愿等形式,如上海城隍庙、崇福道院、白云观等庙宇就因有专门的“财神像”而成为“接财神”习俗的重要实践场所。
“接财神”习俗的背后是什么
“接财神”就是拜金吗?民俗等于迷信吗?
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、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勤建看来,“接财神”如果只看到庙宇中威风凛凛的神像就浅薄了,具体的塑像背后,其实是中国人从原始社会一路走来而凝练出的经验,是对“积累”、对生活延续的需要,“生活是要有积累的,不论从小家庭,还是整个部族来讲,没有财富积累是不行的。这也是人们走向文明时期,对幸福生活的向往。这种观念不断演变和发展,具象成‘文财神武财神’的形象。实际上我们许多民俗行为里都充满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。”
谢梦圆 摄“‘接财神’所求的财富、平安健康、幸福如意,都是现世的,不是身后的、来世的。”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,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黄景春认为,这其中的文化内核,是中国民俗文化以人为本,以现世生活幸福为目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起源于宋代的财神文化,何以代代相传?“民俗永远不会过时。”黄景春认为民俗能保持生命力,其一在于中华文明的超强稳定性,传统文化得以较好传承;其二得益于中国文化强大的适应能力,不断创新发展,与时俱进。古老习俗能够以新形式、新面貌呈现于当代,“比如,接财神的当代方式,既在世俗空间(家庭、店铺)举行接财神仪式,又到神圣空间(道观、寺院)参加接财神法会。”
“民俗的外在形象可以且应该随着时代改变而发展,但反过来说,如果人们能理解具象背后的那根‘筋’,其实也无所谓具体形象是什么。”陈勤建所说的“筋”,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文化基因和生存智慧,是希望生活有新发展的朴素“远古梦”。
编辑:丁宝秀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- 上一篇: 乌鲁木齐20号解封
- 下一篇: 新疆库尔勒全部解封预计时间是什么时候